「現在這個月沒業績,還是得付 20 萬房租+15 萬薪水…我到底在幫誰上班?」




📌開場:為什麼你賺了錢,但壓力還是很大?


每個創業者應該都經歷過這個場景👇
  • 收入不穩定,但開銷卻「月月固定」
  • 員工薪水、辦公室租金、設備折舊,每樣都跑不掉
  • 萬一有一個月沒案子,帳戶就立刻變負

這時你會問:「是不是我開銷太大?」
但你知道你花的錢,是屬於哪一種成本嗎?



🎯固定成本 vs 變動成本,一句話破解!


  • 固定成本(Fixed Cost):不管你有沒有賺錢,每個月都要付的開銷
  • 變動成本(Variable Cost):你有賣出商品或服務才會產生的開銷

簡單區分如下:
  • 固定成本 - 房租、薪水、折舊、水電、系統月費,賣不賣東西都要付,像呼吸一樣不能停
  • 變動成本 - 原料成本、包裝費、物流費、接案外包、廣告點擊費,跟著業績跑,沒生意就不用花太多



👇舉個實際案例:

阿虎開了一間咖啡廳 ☕️
  • 每杯咖啡售價 100 元
  • 成本(豆子+杯子)每杯 30 元
  • 每杯賺 70元
  • 每月固定成本:租金 20,000、店員薪水 30,000、水電 5,000,共 55,000 元

➡ 每月固定成本55,000元 ÷ 每杯賺 70元 = 786 杯咖啡/月。
👉 阿虎必須每月賣 至少 786 杯,才能打平,不會虧。這就是損益兩平點。



💥問題來了:固定成本高,代表什麼?


  • 每月壓力「不變」,沒有彈性
  • 萬一淡季,還是得燒錢活下去
  • 預測錯誤(例如租太大、租太好、請太多人)會直接壓死現金流

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創業者說:
「營收沒掉多少,為什麼我突然虧很多?」
因為你是靠「薄利」在過生活,但「固定成本」不薄啊!



✅創業初期,成本結構這樣設比較不會死


🪜 1. 優先打造「變動型結構」

➡ 能外包就外包、能按件計酬就按件
比起請員工,先找接案合作
比起租實體店面,先用工作室 or 共享空間

你有收入再付錢,風險比較低


🧩 2. 把固定成本拆成「核心 vs 非核心」

  • 核心固定成本:你不花就不能營運(如必備團隊、必要軟體)
  • 非核心固定成本:能換就換、能省則省(裝潢、茶水間、會議室租金)

➡ 盡量讓「可調整空間」變大,這樣就算下雨沒生意,你也不會溺水。


💬 3. 每個月都做「固定成本檢查表」

問自己👇:
  • 這筆花費是不是有更便宜的解法?
  • 如果業績掉 30%,我還扛得住這些固定支出嗎?
  • 有沒有費用是可以「變動化」的?

➡ (例如用專案制人力取代固定人力、轉換月租制為次計費)



🚩超容易踩雷的高固定成本舉例


  1. 辦公室:一開始就租豪辦 【替代策略】用共享辦公室/遠距辦公
  2. 員工直接請全職員工 【替代策略】先用約聘/接案/實習生
  3. 行銷綁年約廣告合約 【替代策略】先用短期廣告+績效合作
  4. 工具系統豪華軟體一次付費【替代策略】從免費/低價月費方案起跳



🧾總結:不是你花太多,而是你「固定」太多

創業初期不是看你能不能賺,而是你能不能在「沒賺」的時候,還撐得下去。
搞懂固定 vs 變動成本,是讓你事業延命的基本功!



👉用HAO!計看懂「你的財務Inbody」


📸HAO!計 讓你拍照直接產出報表!
📊HAO!計 報表+圖表呈現,讓你一目了然!
🤖HAO!計 財務分析,讓你更快掌握財務痛點!

📍立即體驗HAO!計 : https://forms.gle/TzA7ew6c5vYaD5zv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