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省錢不等於會賺錢,亂省只會花得更貴。」

📌開場:為什麼你越省,卻虧越多?


每次我們看到公司虧錢、老闆第一個反應常常是:「不然我們把 XX 預算砍掉好了?」
但先等一下, 你砍的是「成本」,還是砍掉了「產值」?
有些支出是幫你賺錢的投資,不是「花費」;你砍得太快,反而會讓整體價值掉得更慘。
就像有人想省瓦斯,結果每天拿手電筒燒水,電費爆炸還燒壞電池 🔥💸



🎯先來理解:不是所有成本都該「殺到見骨」


成本可以分成兩種:
  1. 效率成本 - 讓你做事更快、省力、擴張的,例如:工具系統、人力支援、自動化
  2. 附加價值成本 - 幫你提升客戶體驗或品牌形象的,例如:包裝、設計、教育訓練、售後服務

你砍掉的不是錢,是營收的可能性!



💣來看三種常見的「亂砍成本」地雷

🧨地雷1:砍掉工具費,結果變成人力炸裂

你覺得系統工具好貴,還要月租費,於是退掉自動化軟體,改成全靠人手輸入資料。結果呢?人力時間爆炸、錯誤率上升、效率變慢......客戶體驗變差、內部作業爆氣,還得花更多時間「補錯誤」......
⚠️ 該花的工具費,是節省你「看不見的工時」

🧨地雷2:砍掉教育訓練,結果團隊失速

覺得訓練太花錢、不如邊做邊學,但新人磨超久、老員工沒新招、錯誤成本居高不下,結果反而更多人做白工、犯錯、離職…
⚠️ 你省的不是訓練費,你是在花員工的耐心+客戶的信任

🧨地雷3:砍掉設計預算,結果品牌印象爛掉

「Logo 找AI做就好啦」「包裝不重要啦」 你省了幾萬設計費,結果品牌變得超廉價。消費者的第一印象:「這是便宜貨」「看起來不專業」「不太敢買」
⚠️ 成本是你看到的數字,價值是對方感受到的感覺。



🧠你該怎麼思考「砍成本」這件事?

問自己三個問題👇

1️⃣ 這筆花費有沒有產生回報?(產值 > 成本)→ 有投資報酬率(ROI)的花費,不能隨便砍。
2️⃣ 這筆成本影響的,是效率還是體驗?  → 砍了效率,會讓你之後更累;砍了體驗,會讓客戶跑掉。
3️⃣ 這筆成本能不能「優化」而不是直接刪?  → 與其全部砍,不如找替代方案、重新談價格或精簡使用。



💡轉念:與其省小錢,不如想辦法把成本「變收入」


➡️ 舉例:

  • 行銷成本 ➡ 試著導入聯盟行銷、以銷定支。
  • 客服人力 ➡ 改用 AI chatbot 或 FAQ 自動化,減少低效問答。
  • 設計預算 ➡ 找策略型設計師,讓設計能促進轉換率。
  • 工具系統費 ➡ 利用系統數據改善經營策略,提高營收。

👉 用「商業模式」把成本變價值,而不是只有把數字砍掉。



📊對照表:砍對 or 砍錯?自己對一下👇


🔧 SaaS工具費
不要隨便砍!這類工具的價值應該換算成節省下來的工時來評估,再決定是否保留。
📣 廣告費
成效才是關鍵。如果沒有效果就該調整策略,不要只是一直砸錢。建議定期檢視與優化投放方式。
🎁 包裝設計
可以適度優化。保留基本的質感即可,沒必要追求浮誇或過度設計。
📚 教育訓練
千萬別一口氣砍光!挑選對團隊有幫助的主題,並善用內部培訓加上外部資源的搭配。
🤝 行銷代理商
看轉換效果再決定是否續約。若成效不明顯,可以考慮改成績效制合作,或是將部分能力培養回內部。



✏️總結:成本≠壞人,搞懂價值才不會亂砍自己


很多老闆一砍成本,砍掉了現有的優勢,甚至是未來的競爭力!

與其怕花錢,不如花得有意義。
聰明省錢,不是亂刪費用,是讓錢花出更高的價值!


👉用HAO!計看懂「你的財務Inbody」


📸HAO!計 讓你拍照直接產出報表!
📊HAO!計 報表+圖表呈現,讓你一目了然!
🤖HAO!計 財務分析,讓你更快掌握財務痛點!

📍立即體驗HAO!計 : https://forms.gle/TzA7ew6c5vYaD5zv7